188博金宝,188博金宝网页

佛山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来源:市发展和改革局 发布时间:2006-02-09 15:17:00 字号: 分享至:

——2006年1月11日在佛山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佛山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罗悦棠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
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5年,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与富裕和谐佛山的总体目标,抓落实,重提高,促发展,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全面完成,为“十五”计划划上圆满句号。
(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预计全年生产总值2379.80亿元,首次突破二千亿元,比上年增长19.2%,高出年初预期目标7.2个百分点,实现城市经济发展新跨越。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43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1437.79亿元,增长25.8%;第三产业增加值858.58亿元,增长10.9%。
(二)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预计全年工业总产值5464.05亿元,增长24.9%。重工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轻重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规模以上重工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9%。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预计全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270亿元,增长25.0%。民营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民营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466亿元,增长31.0%,增幅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4个百分点。实施名牌战略成效显著,全年新增中国名牌产品10个、广东省名牌产品34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和广东省著名商标32个。
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4.47亿元,增长17%。以现代物流业为龙头的现代流通业加速发展,举办了第二届佛山(国际)物流合作洽谈会和各类专业博览会,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中高级批发市场发展步伐加快,农村市场活跃,餐饮业兴旺,家用电器音像器材、书包杂志、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零售大幅增长,商品房和汽车销售保持平稳增长。
预计全年农业总产值163.9亿元,增长4.4%。农业园区建设加快。顺德陈村花卉世界、南海和顺万顷洋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高明现代农业生态园和三水大塘农业现代化园区等现代农业生态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农业现代化的雏形凸现。水产、畜牧、蔬菜、花卉、水果等优质高效农业特色鲜明,传统农业加速向都市农业转变。
(三)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3.26亿元,增长33.2%。一是基本建设、农村单位投资起着主导作用。全市基本建设投资166.08亿元,增长29.7%;农村单位投资363.92亿元,增长35.9 %。两项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4%。二是更新改造投资大幅增长。受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教育、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技改投入的推动,全市更新改造完成投资53.07亿元,增长20.2%。三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较快。房地产开发投资145.71亿元,增长51.2%。四是产业投资比重大。全市产业投资718.43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95.4%,其中: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09.25亿元,增长26.3%;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08.20亿元,增长37.1%。五是重点工程建设按计划推进。十大重点工程和“十项民心工程”项目如期落实,珠江综合整治、电厂脱硫、陶瓷企业污染治理、市容市貌整治工作初见成效;污水处理、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顺利实施。“5.31”城市可经营项目投资推介洽谈活动签约的73个项目已有40个项目开工建设,投资额101.27亿元,加快了城市建设进程。
(四)出口保持高速增长,利用外资大幅提升
预计全市进出口总值253.42亿美元,增长16.9%,其中,出口总值168.22亿美元,增长21.6%。对五大主要市场欧盟、美国、香港、日本和东盟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对新兴市场如拉美、非洲、中东等出口强劲增长。利用外资大幅增加,招商质量明显提高。预计全市合同利用外资15.2亿美元,增长31%,实际利用外资8.9亿美元,增长28%,新增丰田汽车、日本电装、三井物产和美国的卡特彼勒等世界500强企业4家。
(五)财政收入平稳增长,金融信贷保持稳定
预计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0.85亿元,增长18.2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48.61亿元,增长13.51%。在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背景下,金融形势基本保持稳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068.33亿元,比年初增长1.9%;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630.55亿元,比年初增长9.7%。
(六)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和谐佛山建设稳步推进
成功抗击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水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袭击。教育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发展,荣获“广东省教育强市”和“广东省文明城市”称号。文化名城建设取得重大成效,成功举办亚洲文化部长论坛暨第七届亚洲艺术节。就业再就业形势稳定,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2.13%,比控制目标3.5%低1.37个百分点。社会基本保障面进一步扩大,各险种参保人数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全市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和工伤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134万人、100万人、114万人和137万人。人口计划执行情况良好,人口增长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8‰,低于5.9‰的控制目标。资源综合利用率有所提高,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为1.28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5.9%。洁净、碧水、蓝天、美化等创模六大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预计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00元,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569元,增长6.8%。
二、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安排意见
2006年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开局之年,做好新年度各项工作,对于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意义重大。
当前,我市面临国内外宏观环境总体向好,既具备加快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新的挑战。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国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有利于我市扩大发展空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从国内环境看,2006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第一年,中央提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加强区域合作,扩大内需,为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遇。从我市情况看,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尤其是“十五”期间的创新与发展,我市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祥和稳定,形成了五区强势发展的态势,为我市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分析有利因素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区域、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我市发展面临不进则出局、小进即落伍的严峻挑战。二是国际贸易摩擦增加,油价高企等不利因素,将对我市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三是制约发展的内在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城市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人文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经济效益有所下降;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建设用地紧缺,电力供需矛盾突出,大气环境和内河涌整治仍需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体制性障碍,“三农”问题深层次的矛盾仍需抓紧解决;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生产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有待加强。
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2006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生产总值增长12%;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4.5%左右;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5%,出口总值增长15%;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升3%左右;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
——环境综合指标88分;
——城镇登记失业率3.5%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9‰以下。
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为实现各项预期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措施的落实:
(一)以规划为引领,加快推进组团城市建设
1、做好相关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工作。突出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以“十一五”规划纲要为指导,进一步完善和实施市城市总体规划和一系列专项规划,抓紧做好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统筹城乡规划布局,完善和实施镇、村规划,走以镇带村、促进村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进一步组织制定相关专项规划及其实施方案,推进各项规划落到实处。
2、加快推进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以交通、能源、环保、水利为重点,大力推进组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抓好“一环”快速干线、新闻中心、“岭南明珠”体育馆和“世纪莲”体育中心、罗格围扩建、污水处理、垃圾填埋场、LNG工程以及组团城市路网等续建项目建设;二是抓好广明高速西樵至更楼段、顺德德胜电厂二期扩建工程、南海发电一厂扩建工程、“一环”东线南延和北延工程等新建项目的前期工作,尽快策划启动第二批重点交通项目,抓紧动工建设;三是抓好快速轨道交通广佛地铁佛山段专项招商的推介工作,推动地铁项目的落实;四是积极配合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做好途经我市的武广等5条铁路、珠二环高速公路南环等“7+2”条市域高速公路项目的建设,主动协助项目单位抓好征地拆迁等工作;五是抓好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保投产、保重点的原则,优先满足重点项目资金和用地需要;强化对重点项目基建程序、资金使用等环节的监督管理,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3、进一步完善组团城市建设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领导协调机构的作用,加大跨区组团的统筹、协调和推进力度,重点协调解决跨区组团的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利益分配等重大问题,推进组团城市建设进程。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聚提升
1、推动工业优化升级。一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陶瓷、家用电器、金属材料、机械装备五大传统优势产业,推动其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向高加工度提升,向深加工、低物耗和无污染方向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显示器件、新材料、精密制造、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以及汽车配件、新能源和环保等新兴产业,选择一批重大项目和关键技术,加大投入,重点突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强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建立和完善集约园区发展评估体系,支持园区通过标准化认证,提升园区建设水平。以园区为依托,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和高端产业进入佛山。培育发展以大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以东芝、本田、丰田汽车零部件等世界500强企业为龙头的汽配产业群,以美的、科龙等为核心企业的家电产业群。四是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扶持“美的”、“格兰仕”和“新中源”等重点企业争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
3、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一是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继续抓好“8.26”物流洽谈会签约项目跟踪落实,办好第三届物流洽谈会,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进驻我市。二是优化商业网点规划布局。抓好《佛山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实施,建设若干个各具特色的商业圈、商业街。三是加快业态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扶持大型购物中心和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的改造提升。四是大力发展生活服务业。把增强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来抓,加快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社区商业建设,建立新型农村、社区流通和生活网络。大力发展居民服务业,为市民提供安全、便利、舒适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优势,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我市重要产业。加强房地产一级市场调控,培育和完善二、三级市场,实现房地产有效需求。
4、提升现代化发展水平。一是进一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重点发展有区位优势、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高效农业、精品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二是加快现代农业生态园区建设,认真抓好现代农业生态园区和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工作。三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落实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奖励政策,鼓励城乡各类企业参与农业开发。四是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增强政府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与此同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加强有害生物防控和动植物防疫工作。
(三)建立和完善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加强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建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在重点领域推动企业新建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40个。推广南海西樵纺织创新中心和禅城陶瓷研发检测中心的经验,加快以企业生产管理标准为基础、以产品质量标准为核心、以检验检测标准为保证的企业标准体系建设,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加强行业性、区域性创新体系建设。完善专业镇创新中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专业镇创新平台建设,在完善现有创新中心平台的基础上,新增专业镇5个。推进科技孵化器建设,重点推进顺德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高明新材料科技企业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火炬计划佛山自动化机械及产业基地科技创新、三水高新创业中心等科技孵化器的建设。依托特色产业基地,重点支持华南家用电器研究开发院、广东数字媒体技术研究开发院和华南精密制造技术研究开发院等公共研发平台的建设,落实配套扶持专项经费,争取188博金宝,188博金宝网页国家级、省级公共研发平台落户我市。
3、加强科技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大我市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扶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我市设立研发机构、院士工作室和博士后工作站。大力培养、引进人才,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人才保障。
4、加强自主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优化政务环境,把科技工作重心转移到规则制订、重大共性技术研发与推广、科技进步公共基础建设上来。重视和支持科技型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重点扶持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有特色的中介服务机构。
5、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化转化工作。以建设“全国专利工作试点城市”为契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发明和创新的环境,鼓励、扶持企业和个人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
(四)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促进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
1、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重点引进世界500强、全国500强和省内具有实力的大企业投资,吸引研发中心、营运中心和地区总部进驻我市;鼓励现有各类企业增资扩产,延伸和提升产业链,做强做大;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类招商活动,继续抓好已签约项目的落实,把引进外来资金、技术与我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紧密结合,推动产业的聚集提升。
2、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努力扩大出口,巩固港澳台、欧美日等传统市场,大力拓展非洲、中东、南美、西亚、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带动战略,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从注重出口转变为进出口相结合,重点进口经济发展急需的机器装备、高新技术、关键元器件和原材料。做好产业双向预警工作,积极应对国外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建立和完善反倾销联动系统,提高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能力。
3、做强做大民营经济。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佛山市培育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意见》、《佛山市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等相关实施意见,健全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并发挥其作用,研究、协调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建立健全投融资支持服务平台,完善信息担保体系,继续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工作。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广泛参与区域交流与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以加工贸易等方式开拓国际市场。
(五)以创建环保模范城市为契机,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1、切实抓好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把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以洁净、碧水、蓝天、美化、安静为目标,切实抓好创模验收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按照“一突破、两改善”的工作要求,一是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明显改善水环境质量。以佛山水道、西南涌为重点,全面推进中心城区和人口密集区的黑臭河涌整治,消除经城镇河段内河涌的黑臭现象,确保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标率100%,市内无劣Ⅴ类水体。二是以二氧化硫污染控制为重点,明显改善重点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重点抓好电力、纺织、陶瓷三大重点污染源的二氧化硫控制,抓好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烟尘控制区以及高速公路两旁企业的综合整治等工作。以创模为契机,大力推进生态示范社区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建设,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对土地、能源、水等资源利用的引导和调控,运用价格、财税、消费、投资等政策手段,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构建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行业准入条件,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污染大的产业进入,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解决企业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问题。大力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实施包括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等在内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
3、建立绿色经济评估机制。建立以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回收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废弃物最终处置率为基本框架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进一步完善经济社会考核评估办法。
(六)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大力推进和谐佛山建设
1、提高教育发展水平。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免费义务教育工作;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全市统一的低保家庭子女扶贫助学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民间资金举办非义务教育;继续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和高等教育资源整合,加快佛山科技学院新校区建设、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暨佛山市高级技校扩建整合、佛山市高明学院建设、狮山大学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各种培训机构,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各类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网络,提高市民素质。
2、抓好文化、卫生和体育工作。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与经济、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发展壮大音像、演艺、艺术培训、文化娱乐等文化产业。加大各级财政对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投入,完善医疗机构经济补偿机制和药品价格管理机制;大力发展综合性社区卫生服务,特别要加强农村公共社区卫生体系建设,推进镇、村医疗卫生管理一体化;加强市公共卫生大楼等全市公共卫生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市、区、镇三级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网络;高度重视卫生防疫工作,进一步落实动物防疫工作责任制,严防发生人禽流感等重大疫病。抓好承办省运会各项准备工作,确保省运会成功举办。
3、做好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大力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巩固“零就业家庭”的工作成果;积极引导“4050”下岗失业人员改变择业观念,努力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继续加大力度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培训实现就业的比例。要坚持“两手抓”的社保工作,一手抓扩大城镇社会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一手抓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要重视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以后的社会基本保障和农村全征地农民基本养老补贴的落实。
4、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健全城市防灾应急体系,切实抓好公共安全工程。强化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继续抓好安全生产的专项检查和重大隐患的整改工作。加强西江、北江以及内河涌的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推进江(海)堤达标加固和病险水库加固工程建设。高度重视信访和外来工权益保护工作,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妥善解决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等问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城市安全和社会稳定,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七)深化改革,营造体制机制新优势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财政税收体制和农村体制改革,努力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继续抓好农村工作“五十条”和首批九个配套政策的贯彻落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新村镇建设。坚持用“三化”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把城市的管理和服务延伸到农村,在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造福农村居民,共享城市文明成果。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引导农村居民提升生活发展方式。推广农村股份合作制新经验,促进农村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积极稳妥地探索村级财政引入第三方管理的试点工作,不断完善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体制。
(八)加强调控力度,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一是加强财税监管,增加财税收入,实现经济有效增长。二是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提高土地等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加强电力供需协调,争取省网电的足额分配,抓好错峰用电计划落实,降低电力不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四是进一步健全社会担保体系,积极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五是加强市场监控,完善应对机制,确保市场商品安全和有效供应。六是以人为本,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劳资、征地拆迁等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与公正,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七是加强对全市和各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监测分析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确保年度计划各项工作的落实。
各位代表,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政协的监督指导下,把握机遇,团结奋进,真抓实干,努力完成本届四次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